思域换什么下摆臂好(比亚迪s6下摆臂胶套好换吗)
之前玩车之家曾报道过网友:落日故人情对自己的十代思域进行了前悬架下摆臂后胶套结构改装(详情点击:十代思域前悬架改装记),而在完成了那次改装后,车主就开始了下摆臂强化和轮距扩阔。
和之前改装前下摆臂的原因不用,这次之所以会进行下摆臂强化改装,是因为车主准备将思域前轮距扩大6-7厘米,以改变此车转向不足的特性,以适应GIC的状况,而十代思域这个下摆臂在日常正常使用或许不会有任何问题,但是,当下摆臂横向端每侧都加上了几厘米的延长板之后,并且经常性在一百五、六十甚至更高的时速下大力重刹呢?于是怒改之。
新思域的下摆臂横臂结构。
新思域的前下摆臂下球头安装位置,单层4毫米钢板,想象着未来在这个位置装上2.5厘米的延长板,并且需要适应经常性的高速度下的转弯和重刹动作,表示信心严重不足。
下摆臂前胶套的特写,可以很清楚看到摆臂和胶套安装外圈的焊接只是单面的—外侧有焊缝,内侧是完全没有焊接痕迹的。这种处理方式在常规使用时或许没有问题,但是对于未来经常活跃在赛车场的车主来说,这种不足是必须要想办法弥补的,不然,没办法放开手脚放心驾驶。
这种受力强劲并且负荷急剧交变的零部件的强化改装,最适合的材料就是4130高强度铬钼钢板,由于这些东西在当地找不到货源,后面只好在网上购买,由于商家是做批发的,要买最低限度得买1.5平方米,价格950大元,算上专用的焊丝和邮费差不多得1200大元,比不锈钢还贵,而经过测算,车主需要的只要0.5平方米,剩下的完全用不到,不过没办法,最后还是购买了。
“高强度专用氩弧焊焊丝,焊缝强度高而不发脆,吸能性能优异,最适合经常性承受强力频繁冲击的机件焊接。”这是店主的原话,至于效果如何,车主只能默默的做小白鼠了(此处应有掌声)。
材料虽然到手了,但是要怎么把这一大块东西加工成需要的复杂形状?虽然因为工作的关系,修车经验丰富的车主对这类金属的加工非常陌生,最后在朋友小C的帮忙下,找到了一家价格经济实惠的线切割店家,报价包含AUTO CAD制图在内,切割一块成品价格150大洋,成交!
收到货后把钢板往摆臂上一比划,好几个位置误差在两毫米以上,完全没法用!便宜无好货啊!没法了,这时候再和店家叽叽歪歪也没什么意思了,赶紧拿出手动砂轮机和砂纸轮、切割片、磨片,一番狂轰滥炸后,总算把钢板的外形修磨到合适的形状,再把钢板表面打磨得光洁闪亮,以方便后续的喷漆处理。
小心修磨,终于达到满意效果。
两块钢板都修磨完成,靠近前胶套的加强焊接和排水孔也处理成功,就等着后续的焊接程序了。
在加强钢板焊接前,先把原车缺少的焊缝补上(请对比前图)。在进行这种焊接前,必须要事先准备好保护措施,不然摆臂前胶套很容易受到高温伤害,影响使用寿命。
不过即使做足了准备功夫,最后仍然发现胶套受到了伤害,虽然比较轻微。好在车主对这种情况早在预计之中,未来当这个胶套老化损坏后,会把它改成鱼眼轴承结构,这个胶套所处位置能够被前桥可靠遮挡,保养勤务比较简单。
虽然过程大费周章,但是整个焊接工作总算顺利完成,该加强的地方加强,钻孔设置排水孔预防锈蚀的工作也已经完成。
成品完成。
安装摆臂球头的位置已经变成双层夹持结构,未来的轮距延长板,将安装在这个双层钢板的夹层之中。
为了确保万无一失,在两层钢板之间进行了3处的关联焊接和高强度螺丝加固的强化处理,确保两者成为一个坚固紧密的整体化结构。为防止积水导致摆臂锈蚀,专门设置了排水孔。
前胶套和加强钢板的焊接细节图(请对比前图)。
喷漆处理处理中。
在摆臂改造工作进行的同时,另一个部件也在附近相熟的机械加工店紧张施工中,这就是安装在下摆臂上的轮距延长板。
为了确保万无一失,这个延长板选用45号钢板制造,下球头安装位置厚度达20毫米,除保证安全外,当车身降低后下摆臂水平度能够不变,防止车辆翻滚中心发生不利变动,延长板插入下摆臂两层钢板中间的部分厚7.5毫米,和原装球头尺寸保持一致。按照设计,延长板将使摆臂在车身侧面单侧延长最少24毫米,由于上塔顶和下球头侧面位移差异,这样一来当延长板装上后,前轮距将大约接近1600毫米左右,当未来换上低ET值的轮毂后,预计整个前轮距将接近或达到1616毫米(原厂是1547毫米),整体轮距加宽超过6厘米。这个参数已经明显超过思域的老大哥雅阁的1595毫米。
PS:实际装车后经过对两前轮接地轮迹细致测量,前轮距刚刚好就是1600毫米,施工前的计算工作非常准确。
延长板成品图。
打磨这东西花了不少时间,本来一开始是计划直接一次性数控加工成型的,但是因为量太少报价太高,最后之内让相熟加工店先帮忙铣出雏形,细加工部分自己动手打磨完成。没办法,只做两个成品,连编程带加工的价格高的实在是无法接受。
延长板装入下摆臂后的实物图。
留意延长板高低分界线和下摆臂的外形弧线,两者结合严丝合缝,没有任何多余游动空间,确保两者结合稳固。
下球头在延长板上的模拟安装图。留意带红色箭头的这颗螺丝,这是整个延长板6颗螺丝中唯一一颗同时连接下球头、延长板、下摆臂的螺丝,意义非常重要,即使延长板意外断裂,这颗螺丝也可以确保下球头不会脱离摆臂,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,最后用一颗进口轮胎螺丝来承担这个任务。
方向机的横拉杆调到尽头仍然不够长,测量长度,准备换一根尺寸合适的。
找了半天都没能找到一根在尺寸上完全符合要求的内球头,最后只好挑了锋范的内球头,然后在尺寸上稍作修改。
装车试验图,效果令人满意,下摆臂的水平度在预计之中。
半轴大幅伸出后,三销万向节的轴承仍然没有碰到防尘套,在温和驾驶时,估计不会有大影响。不过,车主从来没有打算过温柔驾驶的,传动轴的中间轴必定非换不可。
看到车主为了几厘米轮距大动干戈,可能有车友会说加个法兰或者换个爆龟轮毂不就解决了?搞那么复杂!虽然车主很想省钱,但最终仍然决定用这种高成本、复杂的方法,而没有用轴头法兰或通过换轮毂的方式实现轮距加宽,因为觉得潜在风险更大,后果更加难以掌控。
很多玩过改装的人可能都有过类似经验—-几个看着平淡无奇的法兰一加上去之后,立即觉得车子行驶稳多了,方向盘路感更是大幅攀升,行驶在不平路面上时方向盘传来的信息无比丰富,路面感简直是纤毫毕现。
但是这只是表象而已,加法兰的确能够大幅丰富方向盘的路感,但是其获得方式却是有隐患的,路感的丰富是因为前轮主销接地偏距被大幅改变,进而影响前轮在前后方向的偏转力矩而获得的。前轮定位中的诸多参数,比如“车轮外倾角、前束、车轮侧滑、主销内倾角、主销后倾角、主销后倾角拖距、转向阿克曼变量、主销偏置距、主销接地偏距(磨胎半径)等等。。。”,影响前轮左、右方向路感是主销后倾角、主销后倾角拖距,影响前、后方向路感的是主销偏置距、主销接地偏距,这些参数,只要改变足够大,方向盘的路感立即就会大幅改变。加法兰能够大幅改变方向盘路感,就在于主销接地偏置距被人为向正方向大幅度改变了。
小幅度改变这个偏距问题不大(比如单侧2厘米以内),但是大幅改变会带来很大负面影响,尤其是在前驱车上。首先是刹车的稳定性下降了(请自查资料,这里不啰嗦重复),尤其是在附着力分离路面上的大力制动。
其次,过大的主销接地偏置距会影响转向时轮胎的侧向滑动量(停车或蠕行时),影响轮胎寿命。
而且,这种改变会大幅改变悬架部件的受力状况,对轮胎、球头胶套、轴承、转向拉杆球头等等的寿命带来不利影响。过厚的法兰大大加大了对轮胎螺丝的强度要求,产品质量稍差,法兰破裂的风险将会大大加大。
而在前驱车上,当大力起步时非常容易出现扭矩转向现象,车辆大力加速的稳定性会下降。
由于这辆思域预计加宽数值过于巨大,因此实际上别无选择。不然,当有一天开着车子高速单轮压过路面积水时,后果可能就不是把自己吓出一身冷汗那么简单了。
本期的十代思域改装案例鸣谢网友:落日故人情。
了解更多十代思域改装,玩车之家官方公众号(wanchezhijia)